保障豆农和企业之间的产业链条不被切断仍是重中之重。到今年,连续4年实施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再次传递出国家保护豆农利益的信号。而大豆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在缺乏政策呵护的现实面前该如何突围?长期处于“吃不饱、饿不死、长不大”境地的油脂加工业,是去是留?
我省新豆上市已两月有余,而市场价格始终波澜不惊。目前省内大豆收购价为每市斤2元左右,这一价格显然无法让农民和油脂加工企业达成共识。据省大豆协会测算,今年我省农民种植成本合每市斤1.68元,这意味着如果以现价出手,农民每亩大豆获利不足百元,远远低于玉米的亩均400元收益,和种植水稻更是没法相提并论。而对于油脂企业而言,加工生产成本每市斤至少1.95元,如果高于这个价格收豆,只能是开工就亏损。豆农惜售情绪严重,加之加工企业无力收购,直接导致大豆市场出现有价无市局面。
为化解农民卖豆难、有价无市的局面,今年11月末开始,国家在包括我省在内的全国大豆主产区施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挂牌收购价格为每市斤2元,收购期限至2012年4月30日。这也是国家连续第四年实施这一旨在保护豆农利益的举措。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国家这次是敞开收储,但收储价和当前的市场价基本一致,与农民的心理价位2.2元以上仍有一定差距。
对于这次国家出台的临时收储政策,业内人士认为从短期看有一定提振,但从长远看还远不能帮助大豆行业走出低谷。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认为,国产大豆加工企业经营困难,主要是受低价进口大豆的冲击。国家出台的临时收储政策只照顾到种植环节的利益,以后还应该出台“组合拳”,包括完善定价机制、构建稳定的市场购销体系、建立大豆产业基金等。
无“外患”竞争背后现隐忧
基于非转基因的原料特点和我国自主产业水平的提升,我省食品大豆蛋白已替代进口,并出口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国产食品及大豆蛋白领域近年来得到很快发展,得益于没有“外患”———转基因大豆的压力。国家禁止转基因大豆进入食品领域,这就给国内食品大豆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
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恰恰是国内食品大豆发展的最大利好。市场上销售的我省豆油、豆奶粉等产品,无不在包装上突出“非转基因”的身份。北大荒豆制品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尽管我省大豆和进口转基因大豆相比,有着产量低、成本高的劣势,但“非转基因”这个金字招牌是我省大豆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品牌豆制品将获得消费者青睐。基于对市场前景的乐观,前不久该公司已向哈尔滨市政府提出申请,将豆制品纳入全市“菜篮子”工程。
相比入世后受重创的国内油脂加工业,食品大豆尚未遭遇冲击,但业内人士对食品大豆产业堆积的风险仍心存担忧。今年我省大豆年产量约600多万吨,但大部分用于榨油,用于食品和大豆蛋白领域的不足20%。而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食品和大豆蛋白领域,业内已显现恶性竞争的苗头,蛋白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今年上半年欧盟已对我国出口大豆蛋白产品做出反倾销调查。
(责任编辑:沈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