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工业行业分析报告)化是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瞻部署,也是面向全面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与以往不同的客观条件,也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西方工业化是在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的基础上推进实现的,土地、劳动力以及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是彼时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蒸汽机、发电机、电动机等重要装备成为驱动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力量,经济增长重点围绕煤电、钢铁、化工、电气机械、交通设备等主导产业展开,后来的信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通信设备、软件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技术、知识、数据、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形态和分工体系随之深度调整。如,数字智能技术等快速突破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生产函数的要素构成和函数形式。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认为,如果人工智能得到妥善使用,将在未来十年增加10%的生产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型工业化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在驱动要素、生产方式、组织模式、产业领域、发展生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需要作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部署。
新型工业化是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工业化。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早期的英国、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和美国以及后来的日本、韩国等,都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并成为世界强国的。工业化是持续繁荣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依托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海外市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但是,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等先进要素积累不足,要素投入粗放、发展方式落后、质效水平较低等问题长期存在,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工业化路径面临的瓶颈制约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