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批复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聚焦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分析人士认为东北战略粮仓定位日渐凸显。“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将理顺农业经营机制,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有条件的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建设有望提档升级。
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由2004年的1446亿斤提高到2011年的2155亿斤,为全国粮食实现“八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务院对《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批复首先提到的就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就充分说明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定位是'战略粮仓’。”黑龙江省发改委振兴发展处处长杨安说。
黑龙江已开始建立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提高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去年粮食总产达到1114亿斤,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辽宁省继续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实施惠农强农政策,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不断提升全省的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去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200亿公斤,增幅15.3%,增幅居全国第一。吉林省“十二五”期间将在中西部15个县(市、区)投资100亿元,发展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到2015年全省将新增旱田高效节水灌溉1000万亩,再增1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据介绍,我国从今年起在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总面积达3800万亩,其中黑龙江1500万亩、吉林900万亩、内蒙古800万亩、辽宁600万亩,按照亩均投入1000元的标准,节水增粮行动总投入为380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640万吨,预计年均增长2.3%,按照目前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步伐,完成这一目标没有问题,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将走在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沈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