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涨”声一片到如今全行业陷入亏损边缘,短短几年时间,我国钢铁业便迅速经历了“由盛入衰”的转变,上市钢企的每股收益也从2007年行业高点时的0.63元滑落至2011年的0.14元。而我国粗钢产能已经超过9亿吨,去年钢材需求尚不足7亿吨,严重的产能过剩压力犹如泰山压顶。
为了摆脱盈利困境,钢铁行业加快了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的步伐。在“淘汰落后”、“等量置换”甚至“减量置换”的政策引导下,一批大型钢铁生产基地正在沿海地区紧锣密鼓地建设。与此同时,曾经盛行的钢企间横向兼并、跨区域重组正逐步被集团内产业整合及上下游企业纵向重组所取代。
不过,钢企热衷于集团内“以旧换新”式重组能否解决产能过剩难题,是否会带来新的产能过剩?大型钢企在整合过程中能否解决“整而不合”的矛盾?重组后的未来出路又在何方?在陷入新一轮重组热潮之际,这些问题都值得钢铁业更为冷静的思考。
与过去强势企业兼并濒临倒闭的企业不同,近年来,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更多的是强强联合或者为应对市场挑战而采取的自发性重组和集团内部整合,以此实现产业升级以及资源的掌控。在国家“等量置换”、“减量置换”的政策引导下,沿海不少大型钢铁项目也在加紧建设的步伐。
业内人士指出,“十一五”以来,大型钢厂上马了一批板材项目,如首钢曹妃甸、鞍钢鲅鱼圈等项目,使板材产能快速增长。不过,由于板材需求主要来自制造业,下游的需求增长不及板材产能增速,导致出现了阶段性过剩。
目前,钢企下游整合更是延伸到了“非钢”领域,并成为利润的重要来源。金银岛数据显示,相对钢铁主业,非钢业务利润丰厚。去年武钢集团整体销售利润率为1.67%,而非钢产业达到3.47%;济钢集团整体销售利润率为0.71%,非钢产业达到4.11%。针对这一现状,国内多数钢厂在最新的规划中都提到了要大力提升非钢业务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责任编辑:沈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