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将通过5年的努力,使中国“三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2020年,将形成与主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能够满足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对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的需求,从而使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得到改观。
高端产品滞后于主机需要
在工程机械行业存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锁喉之痛,70%的利润被进口基础件所吞噬。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是装备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水平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机械“三基”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产品品种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多种普通机械基础件产量和产值居世界前列,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门类齐全、能满足主机行业一般需求的生产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国产轴承、齿轮、紧固件等机械基础件国内平均市场占有率能达到65%左右,中低端的产品基本可以自主解决,但高端产品有些性能指标和生产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在液压件、发动机、电控系统这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液压件是卡在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喉咙里最为尖利的一根刺。我国2010年制造的16万台挖掘机近一半零部件依赖进口,行业利润的70%被进口基础零部件吞噬,液压件占据首位。国产设备因关键零部件技术薄弱,与世界知名品牌同台竞技时明显处于劣势。
2008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持续位居世界首位,主机和重大装备的集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然而,高端“三基”产品跟不上主机发展的要求,高端主机的迅猛发展与配套“三基”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的瓶颈。“十二五”是实现由装备制造大国向装备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三基”产业、提升产品水平、增强配套能力十分关键。
产业发展渐有起色
10月14日,总投资26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0万套高端液压件项目在山东常林集团中川液压公司投入批量生产,这标志着国产高端液压件实现零的突破。实际上,在2009年《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布之后,机械工业的主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就开始意识到基础件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地参与投入。
据初步统计,近三年来投资在液压气密产业的资金不少于300亿元,超过了前11个五年计划的总和。我们将引导这些资金集中投入到高端产品研制,避免低端建设重复浪费。在这些投资来源中,主要是主机企业和民间资本,三一重工、柳工、徐工、厦工等主机企业都有投资计划;专业液压企业也迈开投资步伐,山西榆次液压已有大笔资金投入计划。在各方努力下,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端零部件产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有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制约因素有待突破
当前我国“三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主机并被固化在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应该尽快扭转,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刻不容缓。
要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优秀的科研人才。由于多年来对零部件产业重视不够,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推动行业人才的培养。零部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偏低,设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行业自主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11月25日,浙江奉化市筹建的国家气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批复。这一产业“国字号”检验中心在全国还是首家。
把好零部件发展的“方向盘”
从2009年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2010年的《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再到今年的《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历时三年,三个政策连续出台,而且针对性一次比一次增强,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发展机械零部件产业的用心和决心。
国产零部件在国内65%以上的占有率意味着我国零部件并不缺少产能,市场潜力主要集中在高端产品领域。个别企业如仅凭现有条件将资金盲目投入到低端产品领域,则可能陷入恶性市场竞争,导致投资难以收回的困境。
建议国家主管部门通盘考虑,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中低端产品制造企业,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把产品做精、做强,另一方面要从产品立项、项目扶持等方面严格限制,避免低端重复建设。同时,将对基础件行业的政策扶持重点,放在具有一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以企业为主组建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
此外,国产零部件企业成长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政策引导,鼓励主机企业配套和使用国产产品,建立国产基础件使用补偿机制,为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