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12月北京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PM2.5这个陌生的指标首次走入了公众视野。因其对人体的影响颇大,这个众人眼中的新名词迅速成为媒体报端的“常客”,并且迅速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大气环境质量以及治理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强大的舆论声浪之下,这个用肉眼都难辨其形的小小颗粒物,也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决策者们亟待解决的难点。而短短几个月之后,PM2.5的身份却已经从社会热点“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标准。
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两天后,这一标准经由环保部正式向社会发布。
而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对于这一判断也表示赞同。国内一家重卡企业的区域销售负责人就表示,淘汰黄标车肯定会对市场的更新需求有拉动。“毕竟旧车淘汰出去之后,还要有新车去填补空白才行。”但是,他同时也认为,这种拉动作用究竟会有多大,还取决于各地在本轮黄标车淘汰中的实施力度。
据了解,在此前的黄标车淘汰中,虽然北京、上海等地区因为奥运会、世博会等原因做的比较到位,但是在多数地区,这项工作的成效却并不显著。在相关人士看来,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中,虽然拟定了方向,但是推行力度不够,补贴政策不明朗,使绝大多数黄标车主持观望态度。
有鉴于此,不少专家和企业人士都建议,在本轮的黄标车淘汰中,地方政府应该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报废或者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等方式,调动广大车主的淘汰积极性。
令人欣喜的是,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不少地方都已经开始针对黄标车的淘汰,出台一定的方案和举措。以广东省为例,为了加速淘汰黄标车,该省环保厅不仅委托相关机构制定了一份全省黄标车淘汰的方案初稿,而且还明确提出今年省财政将会拿出12亿元来补贴淘汰黄标车。此外,还要求各市按1:1的比例配备黄标车淘汰补贴资金,通过提高补贴标准来调动车主的淘汰积极性,推动黄标车的退出。
天津也已经完成了黄标车治理方案的制定,并且启动了“十二五”期间的11.3万辆黄标车的淘汰任务。同时,为了加大黄标车的淘汰工作步伐,天津还就外省市的转入车辆作出新规,要求从3月1日起,未经环保监测合格,达到国Ⅳ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将一律禁止转入,从源头上杜绝二手黄标车的流入。此外,大连、石家庄、青岛等地也针对黄标车的淘汰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责任编辑:沈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