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难得的具备全社会消费、全社会投资、全社会贡献、全世界交流、全要素融合的产业。随着数字化和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需求从价格驱动向服务驱动转变、从单一消费向综合消费转变、从观赏体验向沉浸体验转变,人们更加追求趣味、丰富、新奇的旅游产品和便捷周到的旅游服务,“云旅游”、线上游等旅游模式成为发展新趋势。
2022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OTA消费规模达7460亿元,预计2023年将突破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行业分析报告),线上渗透率达62%以上。52.7%的“Z世代”将线上新媒体作为旅游信息主要来源,通过线下旅行社了解信息的占比仅有16.7%。旅游新模式、新业态飞速发展的背后,是智慧旅游大显身手。智慧旅游是以新时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和移动客户端为基础的新型旅游,为旅游业带来新变革,从智慧建设、产品、管理、服务、营销等多方面助力大众旅游高质量发展。
顺应这种利好,北京、云南、贵州、海南等省市相继出台支持政策,推动“一部手机游”平台建设。国内不少大型互联网企业都在推进旅游业务,比如以携程、同程为代表的OTA企业,以马蜂窝、穷游为代表的内容营销企业,以途家、小猪为代表的共享住宿企业,以及以飞猪、美团旅行等为代表的平台型企业。智慧旅游平台成为文旅内容推广、营销宣传、在线体验、精品服务、互动传播、用户沉淀、电商售卖、私域流量建设的最重要方式,“线上种草、线下拔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过,文旅产业在搭上智慧快车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与短板,如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交通、住宿、景区、科技、健康等板块互为壁垒,互联网、物联网、监测网、数据库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服务适老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旅游与科技融合,使得“长尾效应”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延伸,小众需求庞大。要依托物联网和大数据,加快构建“一站式”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会展、智慧邮轮等新产品、新业态。要把握好多样群体差异需求,既挖掘年轻群体的新锐需求,也要关注女性、老年人的迫切需求,提供更多“适她化”“适老化”智慧旅游产品。比如,杭州市近年来打通线上线下智能平台、公共设施与服务,从预约购票、入园体验、字体放大、语音播报等方面为老年群体提供贴心服务,赢了“面子”,也赚了“票子”。
传统旅游场景一旦装上智慧大脑,便有机会重新焕发青春活力。要深化利用互联网、5G技术、AR/VR、元宇宙等技术,通过“文化+旅游+创意+科技”,建设更多智能交通、住宿、文博、剧场等。结合“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开发智慧旅游新模式,强化智慧文创、智慧非遗、旅游热搜大数据等服务供给,打造旅游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消费新渠道。比如,OTA平台不应只是预订工具,也要成为用户发现旅行灵感、获取特价产品、实现无障碍互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