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行业分析报告),较去年同期增长453.74%。今年以来,演唱会、音乐节热度不断升高,新业态、新空间演出明显增多,旅游演艺市场占比逐步攀升。演出市场表现活跃,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2023年以来,全国演出市场延续上行趋势,供给需求旺盛,市场活跃。演唱会、音乐节热度不断攀升,跨城观演成为消费趋势,门票热销、演出场场爆满,今年以来,大型演唱会和户外音乐节的热度持续攀升。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1137场,观演人次1145万,平均跨城观演率超过60%。
从市场总体看,音乐节、演唱会强劲的综合带动效应突出。据测算,仅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演唱会和音乐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带动交通、食宿、游览和周边购物等综合消费超过20亿元。二季度以来,演唱会和音乐节进入相对密集期,仅“五一”假期,北京就汇集了3个大型音乐节。5月底至6月初,新疆还先后举办了3个音乐节。
跨城观演成为消费趋势。一些知名歌手在北京等地举办的演唱会中,观众跨城观演比例较高,凸显该类演出对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新业态、新空间演出日渐火热,演出聚合效应日益凸显,以多艺术品类、多表现形式为特点的演艺新业态,成为演出市场的活跃要素,既丰富了演出产品供给,又拉动了综合消费。今年以来,小剧场、新空间演出场次和票房收入同比大幅增加,表现格外活跃,吸引众多观众。
演艺集聚区成为消费热点场所,演艺集聚效应明显,在拉动节假日经济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剧场内外消费空间持续拓展,使得演艺新空间观剧不仅仅局限于观剧本身,消费体验更加丰富和多元。今年以来,天津和平区积极培育民园广场、先农大院、民园西里等“酒吧+演艺”集聚区。上海举办大世界演艺消费节,联合入驻商家、驻场剧目等推出了系列优惠活动。上海黄浦文旅发布“演艺产业领军计划”,演艺大世界区域内数十个小剧场、新空间为丰富的音乐、戏剧、舞蹈等提供新型演出场所。
演出聚合效应日益凸显,直接带动区域客流增长。依托演艺消费,融合新场景,成都、济南、武汉等地也都出现能让消费者一边就餐、逛文化集市,一边观赏沉浸式戏剧演出的活动,深受年轻人喜爱。